![]() 日志正文
|
||
南宋初年,赵构在哥哥和老爸被金人掠走之后,曾一路逃到扬州,并在这里建起了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金兵一路南下,直逼扬州,赵皇帝只好坐上龙船,仓皇中渡江而去。据说,那一次赵构的逃跑,从扬州南门到瓜州,几十里的运河上挤满了装载物资的船只,码头上的物品堆积如山。 跟随皇帝逃跑是那个时代至高无上的忠诚,因为忠诚人实在太多,岸上被挤扎、践踏而死的,掉到河里被淹死的不计计数。城中活下来的人,不是被金兵俘虏,就是惨遭屠杀。长江边上的大都会,刹那间满目疮痍。 宋绍兴31年冬,金废帝完颜亮再次大举南侵,势如破竹,却在得手扬州,直逼瓜洲古渡的路上,被南宋抗金名将刘锜的伏兵击退。金兵大溃,内部发生兵变,完颜亮被部将杀死。这是有宋以来,抗击北方强敌的一次伟大的胜利,就发生在扬州的运河之畔。 明代嘉靖年间,命运多舛的扬州古运河,又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当时的倭寇经常从海上登陆,所过之地,奸掠烧杀,无恶不作。扬州城虽不在沿海,但因靠近长江,经常遭受倭寇的袭扰,每一次,都会有无数的扬州百姓,枉成倭寇的刀下之鬼。 多灾多难的扬州城,于明末清初之际,经历了建城以来最悲壮的浩劫。浩劫之后,一个伟大名字在中华大地上冉冉升起。史可法,如果是和平年代,必定会是一个学富五车的笔墨文人,一个功力深厚的书法艺术家。可是历史偏偏把他推向了血与火的战场,推向了英雄的陌路,爱国主义的巅峰。 史可法,河南开封人,早年曾以仁孝闻名乡里。崇祯元年,史可法高中进士走上仕途。在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占领北京,一路南侵的途中,史可法被任命为南明小王朝的兵部尚书。 他临危受命,督师扬州,镇抚淮扬一带。清顺治二年四月二十日,清兵围攻扬州,史可法调兵不至,在城内总兵和监军副使联手拔营出降,孤城待破的危危之际,他大义凛然,至个人生死于不顾,率部拒守,誓与城池共存亡。 守城期间,清军统帅多次诱降,均被他严词拒绝,四月二十二日,清兵攻下城池,史可法欲以佩刀自刎未果。清军统帅多铎以宾礼相待,许以高官厚禄。史可法愤然拒绝,以求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就这样,史可法壮烈牺牲于扬州的南城楼上,时年45岁。 从山海关外一路杀来的大清军队,血洗扬州城长达十日之久,数十万黎民百姓成了他们的刀下之鬼,鲜血涓涓如河,尸骨堆积如山。这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耻辱,最为血腥的“扬州十日”。扬州保卫战惨败之后,大清军队的铁蹄很快就踏遍了真个华夏山河,所谓的大汉正统帝国再一次全面沦陷。 “扬州十日”一年之后,史可法依旧尸骨无寻,扬州百姓只好将他的袍笏安葬,从此,扬州郊外梅花陵就成了史可法的招魂之处。据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史可法的祠墓遭受到红卫兵们严重的破坏,如今,祠墓早已重葺一新,专供游人凭吊。在老同学的陪同下,怀着沉重的心情,在扬州的梅花岭上,我看到了史可法的祠墓,以及墓旁一幅幅滴血的挽联: “万点梅花,尽是孤忠血泪;一杯故土,还留胜国衣冠。”“风雪江天,吊古剩一轮明月;衣冠丘垅,招魂有万古梅花。” 在纪念堂。我看见端坐着的史公的雕像,铮铮硬骨,浩气万古。这就是人们传说的那位“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扇,冬不裘,寝不解衣”的一代忠臣吗?这就是那位千万人匍匐,他却昂然挺立的民族英雄吗?是他,就是他,他知道大片国土已经落入大清的虎狼之师,一座扬州弹丸孤城,八千老弱残兵,怎可守住早已崩塌的大明江山;他也知道如果在城头插上白旗,他不仅生命可保,还会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可他却选择了抵抗,选择了生命的一掷。 在纪念馆的墨厅里,我看见了乾隆皇帝亲笔手书的“褒慰忠魂”的墨迹,这是占领者对一个抗战到底的敌军将领的最高赞誉,如此,让我想到仅从这一点上,乾隆皇帝要比在他多少年之后,于血腥内战中登上高位的那位末代皇帝要开明许多,起码没有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没有将前朝旧人统统打入十八层地狱。在墨厅里,我看见史可法复《多尔衮书》、《临难家书》,让我看到了一位铁胆的军人面对强手的慷慨陈词,一个文弱的书生在奔赴黄泉前的脉脉柔肠。在纪念馆的墨厅里,我怀着十分敬重的心绪,浏览史可法那遒劲的笔力,字里行间奔腾的气势:“琴书游戏六千里,诗酒轻狂四十年,”“涧雪压多松偃蹇,岩泉滴久石玲珑”。 墨厅内藏史可法的遗笔石刻,血泪涓涓,不忍读之。祠之正殿,已经辟为纪念馆。据说,这里曾有许多名家的楹联,诸如:“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殉社稷,只江北孤臣,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藏衣冠,有淮南杯土,冰心铁骨,好伴取梅花。” 上世纪的许多名人大咖,也曾在这里留下的墨痕,艺术大师刘海粟:“我愿红梅开四季,一天彩雨漫银河。”郭沫若:“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邓拓:“烽火扬州创痛深,千秋死节壮军心;生刍一束梅花岭,莫洒英雄泪满襟。”吴晗:“马阮鴟张国已倾,独倡忠义守孤城。时穷节见真男子,十日扬州共死生。”四人中的后两位,都曾是文笔俱佳的先锋战士,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心身的蹂躏,屈辱而死。 默念着古今文人雅士们,用斑斑血泪凝成的文字,于铿锵澎湃的心涛中,走出了史可法的纪念馆。朱德元帅亲笔题写的“史可法纪念馆”六个大字渐渐远去,唯有梅花岭上,那一缕缕从几百年前飘动的梅香,依旧不离不弃,缓缓地随我而行。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