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9年5个月
访问:?
文章:1727篇

个人描述


以博客的形式,写一部《并非我一个人的故事》。写自己,是写心路的蹉跎;写他人,是写时代的颤栗。在历史的面前,我献上的是一束圣洁的鲜花。
本博所发表的文章均为本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崂山之旅

分类:我的游记
2021-01-28 22:16 阅读(?)评论(0)


1992年的夏天,我来青岛参加一个学术会议,那时候的很多会议都很人性化,学术交流之余,举办方总会热情地组织入会者前往当地最负盛名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游览。在青岛开会,游览自然就是崂山了。

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总面积360万平方公里,峰峦叠嶂、怪石奇岩、幽涧悬崖、飞瀑流泉、万千气象,景点多达200余处。

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总面积360度平方公里。从其主峰崂定开始,向四处呈延放射状花岗岩洞的奇特景观,形成了峰峦叠嶂,怪石奇岩,幽涧悬崖,飞瀑名泉、云气岚广、山色海波的壮丽景观,景点多达200余处。

崂山形成于亿年前的白垩纪,沧桑巨变,天工造化,形成了雄伟、壮观、奇特、秀丽的地貌形态。崂山东部和南部紧邻大海,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许多岬角和海湾,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海上看山,群峰攒簇,云雾缭绕;登山观海,烟波浩渺,水天一色。

从青岛市乘车出发向崂山挺近,沿路有好长一段路是在沿海边行走,无垠的大海再一次传进我们的眼帘。山湾里的风让海水掀起巨浪不停地摔向海边的岩石上,惊涛裂岸,逐浪排空,迸珠溅玉。

我这次来青岛是参加医学低温冷冻领域的一个学术会议,是我刚刚接触到的新领域,大会的总召集人对我格外友好,不仅把我推介为组委会成员,还给我创造了很多出头露面的机会。天性的使然,注定我一辈子都不会在任何一个科研领域有辉煌的成就,三天的会议时间,利用各种机会,我竟然把青岛市内的好多景点转了个遍。

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每一次会议期间都能寻找到志同道合者,不仅在学术上有共同语言,还能在自然、风景、历史、人文、风俗等方面有所交流。青岛会议期间临时聚集起来的志同道合者除了北京的徐、杨两位年轻医者,还有内蒙的马女士,兰州的小黄同学,吉林的刘主任、广州的陈先生。

几位志同道合者,除了在青岛下榻宾馆附近的海冰浴场看日出,送晚霞外,还结伴去栈道游览区、八大关、鲁迅公园等地游览,区康有为故居前转转。

这几个人中,只有吉林的刘主任是低温冷冻领域的老同志,我等几人都是这个领域的新人。认识刘主任之前,我早已知道他的大名,他的那个小小科室,仅凭低温冷冻保存精子一项工作每年都会创造出很可观的经济收入。

和我们在一起时,刘主任从不讲自己的辉煌业绩,而是喜欢爆料点这个领域某些大咖们的奇闻轶事。其中,有一个很有知名度的教授也从事精子低温冷冻工作,这个工作的重大意义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将一些年富力强的优秀青年的精子冷冻起来,然后输送给那些因丈夫原因不能怀孕的女人。

某教授的这项工作正值风生水起时,竟然被自己的一名男性学生举报了。有录音,有照片,某教授只好低下了高贵的头。录音显示,这位气度非凡的教授基本都是这样开导需要接受冷冻精子输入的女子,他总是和颜悦色地说:“冷冻的精子虽然有用,但不如新鲜的,低智商的精子不如高智商的”,好多女子在他诱导下,一番权衡之后,就选择了教授的既新鲜又高智商的。

有这样快乐的花边新闻相伴,可想而知,从青岛市区到达崂山的旅途一定不会疲劳。沿着海滨大路,谈笑风生中,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传说中的崂山。崂山景区众多,分成好几条线路,我们选择的是从南线攀登。此次行程的总指挥告诉我们到达山顶后,根据各自的体力状况,选择力所能及的景点游览,在指定时间到达制定的集合地点,然后集体返回青岛驻地。

崂山乃道教名山,有神窟仙宅之说,相传鼎盛时期,整座大山共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如今已是寥寥无几。我们七人小组,首先来到的崂山的太清宫,太清宫前临黄海,一碧万顷,背依7峰,峰峦竞秀,竹林蓊郁。

太清宫建于汉武帝元年,南宋元年,全真教派丘处机来此讲道,太清宫从此名扬天下,好多道众慕名而来,或隐居潜修,或在此著书立说据说张三丰、徐复杨等道家知名人物都曾来过这里。

太清宫里供奉的三座神像,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三清殿供奉着道教最高神三清尊神,即“道德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帝。

漫步于太清宫,园内古树参天,这里的唐榆和耐冬树分别是唐朝和明朝的产物。据说蒲松龄当年曾在崂山隐居,撰写《聊斋志异》时,院落里的红牡丹和耐冬树让他突发奇想,这花和树就成了书中的香玉和绛雪。

从相关资料上看,这崂山共有十二处最著名的景点,分别是明霞散绮;太清水月;龙潭喷雨;巨峰旭照;海峤仙墩;狮峰宾日;云洞蟠松;蔚竹鸣泉;岩瀑潮音;九水明漪;那罗佛窟;华楼叠石玲珑。

要想用一天的光景将这些景点全都游遍,几乎难以做到,只能在慢慢登山途中遇到什么景点看什么景点了。我们登山之时,正值夏末,按照四季分明的季节,此时的崂山,放眼皆绿,巨石、溪水、道观点缀其间,刚刚入山时本是朗朗晴空,可是越往山上行走,雾气越来越大,那弥漫翻腾的雾海,如絮如缕,变幻无穷。

崂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道教大兴,辉煌了数百年。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各种宗教事业均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崂山道教活动被彻底终止。四人帮倒台之后,崂山的道教活动起死回生,破烂的庙宇逐渐被修复,道士被召回,重修神像,返还庙产。

我们游走崂山时,那里的道教活跃还不是十分兴旺。许多道观香火暗淡。离开太清宫,就来到了明霞洞,原此洞建于金大定三年,这里曾经有过佛道交替的历史。明霞洞地势高旷,景色幽丽,崂山十二景之一的“明霞散绮”指的就是这里。

为什么说崂山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同崂山道士有着不解之缘。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不远数千里,来到崂山访道求仙。秦始皇在崂山脚下与一位叫安期生的人有过一次长谈,从而引发了徐福为秦始皇到海上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历史。

汉武帝来此 “祀神人,建明堂”;唐玄宗派道士来崂山为他采药炼丹;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并敕封过崂山道士刘若拙;成吉思汗父子,以及明代的嘉靖、隆庆、万历皇帝都曾召见和敕封过崂山道士。崂山道士中,有史可查的受到历代皇帝敕封者居然有13人次。

晋代以前,因崂山地处偏僻,道教的发展鲜为人知。唐宋后,崂山道教发展迅猛,庙宇建筑越来越多。尤其宋末元初时期,道教全真派的一代首领王重阳率领7位弟子来到崂山,宣传全真教义,崂山所有道教庙宇都归了全真派。当时,成吉思汗与南宋皇帝同时派人来崂山请丘处机前往,丘处机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转规律,为了制止蒙古部队的残酷杀戮,只能选择千里北行。

成吉思汗封丘处机为:“国师”,并令其“掌管天下道事”,崂山道教由此开始进入了全盛时期,极盛时期,崂山有有上百处道教庙场,分别隶属全真七子的派系。

看过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后,对全真七子的印象很深,却不想正是全真派的大本营竟然在这崂山之上,只可惜,这崂山不是五岳之一,要不然,金庸笔下的武林一定会有一个崂山派不可。

崂山的上清宫位于南部崇山峻岭之中,苍松翠绿,修竹滴翠,清泉飞鸟,奇石屹立,静怡、清幽。前往上清宫的路旁可见一种绿油油的灌木,是青岛市的市花,名叫耐冬花。这种植物具有耐寒性强、树态优美、四季常绿、冬季开花。

上清宫属于全真道华山派道观,是崂山别具一格的“丛林”庙宇。道教把“上清”、“玉清”、“下清”三宫称为“三清仙境”,并认为上清之天在绝霞之处。

上清宫创建于宋初,原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修建的道场,偏院有一石,刻有丘处机《青玉案》一词。西院也有一石,上刻丘处机咏崂山七绝十首。石下有一泉,名曰“圣水泉”。可见真实的丘处机并要比《射雕英雄传》里的丘处机更有本事,不但是教派领袖,还是个很有文化修为的人。

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我们七人终于到了山顶,视野一下子舒展开来,但见群峰起伏连绵,妙曼的涌动的云雾间隙中,不是若隐若现的都是连绵的古柏苍。不知拿来的激情,刚刚不在气喘吁吁的我,面对苍天大地朗朗地来了一句杜甫的小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等几人没有一个人是运动员的体魄,下山时,虽然时间比较充足,大家还是达成了一直意见,不再看任何景点,慢慢走下山去,以便尽早赶到集合地点,等候大队人马,然后乘车返回青岛。

返程途中

从崂山返回青岛的途中,人们的心情悠闲了许多,来自祖国各地的参会人员与当地几位大学老师开始三三两两地闲聊,几乎所有的话题全都集中在青岛这座城市上。

我的一位师妹八十年代留学日本,回国后被招聘到青岛的某个大学工作,从她的口中,我知道青岛不仅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而且还是文化底蕴深厚,现代观念超前的城市。

九十年代初,我在北京工作后,连续遇到了三位老师级的人物,他们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在青岛的人,他们的父亲都是外国公司的雇员,一个人的工资不仅能够养活全家几代人,还可以将他们送到国内最好的大学去读书。

这三位导师级人物曾多次向我描述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青岛的景象,美丽的自然风光,摩登的城市,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山水情怀更是这三位老先生的高风亮节的精神血脉。三位老先生的叙述撞击着我曾接受过的教育,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的教科书上关于青岛的描述,都是在说那座城市曾经是德国和日本人的殖民地,五四运动也是由于那城市殖民性质而引发。城市臭气熏天,腐烂不堪,外国人欢天酒地,中国人牛马不如。在相信谁的问题上,我虽然导向了我三位导师级人物,可是我还是希望听听土生土长的现代学者们是怎样看待这座城市曾经的历史。于是在我的恳求下,这次会议的召集人之一,在青岛土著刘教授给我将了许多青岛的曾经的历史和文化。

青岛山海胜景自古以来久负盛名,古时候就有齐桓公、齐景公、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等帝王常去那里巡游。著名的文人骚客,如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苏轼、蒲松龄等人都在青岛留下过美丽的文字。

康有为寄居青岛的岁月虽然短暂,却在这里预先选择的坟地,希望将他的灵魂留在此地,有了他的名字,这座城市在近代文化史上就有了一个高度。

如今的中国海洋大学,其前身就是当年国内外闻名的青岛大学,19248月,私立青岛大学正式开学,此后校名几经更换。1951年,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校,定名为山东大学。1958年,山东大学部分院系前往济南,在青岛仅留下海洋、水产、地址等系,后沿革为中国海洋大学。

当年青岛大学山东的诞生,一大批文化大师作为教师来到青岛,闻一多、老舍、杨振生、沈从文、梁实秋、洪森、陈梦家、黄敬思、游国恩等人文学者,以及童第周、黄际遇、王恒守、汤腾汉、任之恭等科学家齐聚青岛。

19308月,32岁的闻一多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19318月,沈从文经徐志摩引荐,来到青岛。1934年受聘山东大学,据说他的名著《骆驼祥子》就创作于此。

 

沈从文在青岛大学图书馆任馆长期间, 17岁的江青也从济南来到青岛,在沈从文手下谋了一份工作。晚上以图书管理员的身份看管阅览室,每上午还可以到中文系去旁听。沈从文对她的文采很是欣赏,给予她在写作方面很多指导,并在生活上给予过她很多关照。

此间,江女士校长赵太侔妻弟坠入爱河,从热恋转而同居,江女士也被所爱之人发展成为革命党人,由于叛徒告密,两人先后离开青岛,爱情的葛藤也被拦腰切断。

青岛的故事还没有说完,我们已经被送回到了下榻的酒店,接下来就是告别晚宴。来青岛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的主人一定会让外地朋友感受一下在这里喝啤酒的盛况。所有的青岛朋友每人手里端着两大杯啤酒笑呵呵地向你走来,他一口闷进两大杯,你至少也得陪半杯。

写这篇游记时,我在网络上看到一段青岛人喝啤酒的文字,借用过来简直就是莅临过的在青岛喝啤酒时的恐怖。“来来来,吹瓶,瓶口太细,喝着费劲,来,换大碗。若这大碗不够劲,还有瓢盆大水桶。青岛人一场酒局下来,一般都分为这样几撮人,凳子上做一撮,马桶上爬以撮,地毯上睡一撮,最后一撮上山打老虎。”

道别晚宴上,青岛的朋友还算是比较友好,没有让我们都趴到凳子和马桶上,也没有让我们睡在马桶上,每个人都是在自己床铺上呼呼噜噜地喷着浓浓的酒香酣然入梦,一觉醒来,各自打道回程。

这一篇游记,大多是对三十年前往事的回忆,为了让游记能与今天有个接续,百度一段文字贴在这里,算是我对今日的青岛有个交代。

青岛,山东省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国务院批复的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海滨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是山东省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家航运枢纽、海上体育运动基地,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

青岛,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发祥地。是中国帆船之都,亚洲最佳航海城,世界啤酒之城、联合国“电影之都”,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被誉为“东方瑞士、中国品牌之都。”

青岛是国家海洋科研教育中心,驻有山东大学(青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26所,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9所高校。

三十年代的时间,蓦然回首,还是那张熟悉的面孔。

  最后修改于 2021-01-29 01:15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