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9年5个月
访问:?
文章:1727篇

个人描述


以博客的形式,写一部《并非我一个人的故事》。写自己,是写心路的蹉跎;写他人,是写时代的颤栗。在历史的面前,我献上的是一束圣洁的鲜花。
本博所发表的文章均为本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游雁荡山

分类:我的游记
2021-03-01 14:40 阅读(?)评论(0)

 

从温州出发前往雁荡山,依旧是朋友的司机小陈师傅陪同,既开车又当导游。小陈师傅人高马大,虽然地道的南方人,却是东北人的性格,和这样一位年轻的大汉同行,在某种意义上,他还是一个无人敢出手应对的保镖。

从温州向雁荡山景区进发的路上,既有平地,也有山峦,山都不是很高,但很清秀。眼前一个景致非常的令人震撼,那就是山坡上巨大的墓葬群,南方人对墓葬要求很高,每个坟丘都修造得非常别致。路边很多的山峦的半山腰,或接近小山峰顶处都有一片片的的坟茔,如同一座座小城池,加上坟茔周边的葱茏的绿色,天空中缥缈的云雾,远远看去,如同仙界一般。

我想起了在来温州前不久的一个梦,梦中的我居然来到了九重天上,在那里我看见了和眼前这些坟茔一模一样的景象。梦的大山绿色很少,而是金灿灿的耀眼的光芒,只是在一座座小坟茔的地方,有些葱茏的绿意。坟茔中有很多既相识又很奇异的面孔,从那些人的交谈中,我才知道了那些小小的坟丘里埋葬的都是人的灵魂,他们的尸骸埋在地球上的坟茔里,而在九重天上,却有一个相应的灵魂安息的地方。

那些红男绿女的同类们正在这九重天上井然有序的小坟茔里寻找自己的灵魂。既然来到了这里,为什么不努力一下找找自己的灵魂呢。然而,刚刚有了这种想法,我突然大眼一睁,醒了。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梦,却和我从温州前往雁荡山途中所见非常相似,莫非我灵魂的前身与这路边的某座大山有关?想着想着,竟然到了雁荡山景区的大门。

雁荡山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美誉,被称为我国“东南第一山”,以山水奇峰驰名中外,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2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公园。

雁荡山层峦叠嶂,起伏连绵,面积达450平方公里。至明朝,雁荡120个奇峰和五大主峰的名字就已全部形成。依风景分布,全山分为凌风、三折瀑、灵岩、大龙湫、雁湖、险胜门、仙桥、羊角洞等八个景区。

我面前的雁荡山只是温州市乐青县境内的一段,这里的高山之巅曾经有一个很大的湖泊,芳草萋萋,芦花绽放,总有南来北往的大雁在此落脚,所以这湖被叫做雁湖,这山被叫做雁山。

从雁荡山景区大门口进入,放眼望去,都是风姿绰约的山,未曾雕琢的人间仙境。转过芙蓉峰,就到了大龙湫景区。“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布走罗棉。五丈以上全是水,十丈以下全是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处难分焉”。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在大龙湫前留下的诗句,足见那时大龙湫瀑布该是何等壮丽。

我来之时,正逢多日无雨,雁湖已经干涸了,大龙湫瀑布已经基本消失了,早已没有了袁枚诗中的丝毫气势。即便如此,大龙湫还是为我飘下了一缕薄如蚕丝般的水流,站在大龙湫底处留影时,身上还是被薄薄的水雾淋湿。

据说最早叩问雁荡之门的人,不是清代诗人袁枚,而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但他显然是在云遮雾罩,乱石荆蔓山口处给挡了回去,没能一窥此山深处的无穷奥妙和美丽。

真正让雁荡山名声远播的是唐代三个僧人,一位是唐初期高僧诺讵那,他率领三百弟子,从四川来到雁荡山,叹赏大龙湫的美景,就在这里坐化了;一位叫一行和尚,他在这里画了幅《山川两戒图》,留下了“南戒尽于雁荡”的名句;最后一位是写了“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晚唐诗僧贯休和尚。虽然雁荡山的名字已经为世人知晓,但因交通不便,游客甚少,大龙湫依旧在深闺。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离这里不是很远,雁荡山的开发达到了火爆的程度。寺庙林立,这大龙湫一带就有7个知名的寺庙。燕尾池畔的能仁寺,和尚多大千人。

无论是过去和现在,游人们来到雁荡山,主要驻足之地都是大龙湫景区。大龙湫、灵峰、灵岩被成为“雁荡三绝”。灵峰是雁荡山风景荟萃之处,峰、洞、石俱佳。据说在雁荡山晚间看灵峰最为奇妙,两峰相依宛若合掌,移步换景,变化万端。在灵峰的周围,还耸立着犀牛峰、双笋峰、金鸡峰、碧霄峰等,各有各的神秘,各有各的风韵。

灵峰有个观音洞,如同一只大大佛手,托起了高高的楼阁。我曾去过悬空寺,有过被强力地震撼过的感觉,可是站在雁荡山的观音洞前何止是被震撼,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意境。

据说整个雁荡山共有46洞,景色各异,奇妙无穷。这46洞中以天窗洞最险,仙人洞最大,仙姑洞最奇,观音洞最高。观音洞最早为唐代高僧善牧的居所,洞内的佛楼高达9层,顶层为观音佛像,端坐在莲花台上。

无论是雁荡山,还是国内其它知名的高山,峭壁和峡谷,在诗人的眼里是翻飞的文字,在佛家的眼里是静心的乐土,在山民的眼里则是生命的舞台。我游览雁荡之时,曾在灵岩的石壁面前目睹了山里人的绝技表演,两个人靠一辆直行车,在两山之间一条空中的绳索上翻着跟头缓缓前行。同时,还有人腰间栓着绳索在陡峭的天柱峰上进行采药表演。这些从事空中表演的人,既不是武术大师,也不是杂技演员,而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冒死表演,只是为了生活而已。

在灵岩和灵峰之间有两大景点,即三折瀑和净名谷。下折瀑临近地面,玉珠飞溅,碧潭清幽。沿下折瀑一侧的山经上行,可见静若处子的中折瀑。从中折瀑继续向上攀登,几番周折,才能绕到上折瀑前。从下折瀑到上折瀑有三四百米的险路,一路下来,司机小李依旧谈笑风生,我已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据说,这些年很多武打片都曾以大龙湫为背景,,而独秀峰和双鸾峰之间的小龙湫则是画家喜欢场所,潘天寿和李可染都曾在这里作画,两位大师在此流连忘返,他们画出了的不仅是景,还有腾飞的思想,深奥蕴意。

灵岩寺,是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因为背依灵岩而得名,始建于送太平兴国四年,后来几经兴废。1918年,蒋叔南和潘耀庭出资重修,基本保持了请雍正年间的风貌。我在雁荡山所看到的灵岩寺,则是1984年重新修建的。

离开灵岩寺,天色渐晚,很多美丽的景点只好留给下一次了。回程途中,我才注意到原来除了大小龙湫的小小的瀑布外,山沟里全是裸露的石头,河道里连一滴水都没有。司机小李见过山沟里碧水奔流的场面,而我只能凭想象去勾勒那水的画面了。回到温州后,本想为这次雁荡山之行写点什么感悟,或许太过劳累了,一直找不到思绪如潮的感觉,只好从网上摘录下两段他人对雁荡山的感悟,权作我这篇的的结尾。

“我顿时觉得,雁荡山的石头也有了思想。那每一道裂纹,都是思想的棱角。我甚至还觉得,这些威猛、险峻的岩石,一定是地球在亿万年前的一次发火后,流淌出来的思想岩浆,岩浆凝固了,就是现在的样子。”

“大龙湫瀑布,是另一种思想,流动的思想。它从山崖顶端飞泻下来,也是从远古的时光和银河里飞泻下来。水使雁荡山有了柔软的性格,就像云和鸟使天空有了柔软的性格。瀑布流过的地方,崖壁都成黑色,那是思想碰撞和沉思后留下的烙印。

我在瀑布地下的潭池边,找了一块石头坐下来,聆听瀑布下坠的声响。这声响,居然跟我的心跳声一模一样。我终于知道,我的体内也有一道瀑布在流淌。我活着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我思想的形态。我沿着雁荡山游走,也是沿着我思想的山脉游走。我游走的方式,完成了我自己和思想的超越。”

“雁荡山有很多古寺,每一个古寺,都是山的一个灵魂。那些树木,有的苍劲,有的青翠。它们在山上站立了许多年,才站成佛的模样。我在眺望树的时候,树也在眺望我。我们彼此是彼此的风景。在雁荡山游走,是我的一次转轮。”

 

 

 


  最后修改于 2021-03-01 14:44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南宁之旅 下一篇:北海游览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