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三苏祠位于乐山青衣江畔,曾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明代洪武年间宅为祠。三苏祠,遍植翠竹,间有参天古树,绿水滢回,池沼亭榭。正殿内陈列着三苏父子的全身雕塑,一个个气宇非凡。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中的苏洵,被称为老苏,号老泉,三字经中写有他的故事。据说苏洵少年时“游荡”不学,在夫人程氏的勉励下,27岁时才发奋读书。他曾三次赴京考取进士,全都名落孙山,却从未灰心,持之以恒,积 20年不懈的努力,写下多篇宏篇大论,并带领苏轼、苏辙两个儿子再赴京师,一举成名,父子三人同时登第。 小苏,即是苏轼的弟弟苏辙,擅长政论与史论,于父亲和兄长同时进京,夺得进士头衔。他出使过契丹,出任过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要职,后遭王安石排挤离开朝政。隐居后,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写作参禅终老, 苏轼,人称大苏,号东坡,自幼聪慧,7岁知书,10岁能文。嘉佑元年,苏洵带着21岁的他和19岁的弟弟,自偏僻的眉山,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极其欣赏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并且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 正当苏家父子名动京师,准备一展身手之时,突然传来了苏轼母亲病故的噩耗,兄弟二人只好随父回乡奔丧。守孝三年,苏家父子重返京城,高管的坐,骏马得骑。不幸的是苏洵病逝,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又得扶柩还乡,三年后,再次回京,此刻,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甚嚣尘上。因为反对变法,苏轼不得不离开京城,被贬至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人生仕途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他被莫须有地诬陷为对皇帝不忠,那可是一个必遭灭门的大罪,幸亏有宋一代,真龙天子们一直坚守着的太祖赵匡胤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躲过劫难。被贬黄州,苏轼至混了个民间自卫队副队长的职务,如此悲凉的环境下,东坡先生依旧豪气云天,寄情山水,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宋哲宗继位,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遭到打压,苏轼以礼部郎中的身份被召还朝,却因对旧党执政方略予以抨击,再遭诬陷,贬至海南。于是,一叶孤舟就将这位62岁的苏老先生送到了海南岛的儋州。乐观豁达的苏轼,又把儋州作为了人生的第二故乡,他在那里办学堂,成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65岁那年,苏轼被赦北归,行至江苏常州,不幸离世。一代文豪,就这样将尸骨永远的安葬在今河南郏县,将不朽的精神和文化留给了历史和后人。 苏轼一生,官场上屡遭不幸,却在文、诗、词三个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他在书法、绘画、医药、烹饪、水利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和贡献。他的那种进退自如,荣辱不惊的处事风格,以及在磨难中,依然以旷达乐观的眼光和心情,去拥抱大千世界的博大胸怀,从万事万物中寻找大美的修为,绝对不愧为一代代后辈学人的楷模。 在我之心中,苏轼才是地地道道的文学巨匠,他那委婉中凝结着豪放的气质,落笔千钧的文字功力,古往今来,几人可比?他那雄浑绚丽的文风,将豪放与婉约融成一脉,影响过自他之后的一代又一代天才的青年,他不但影响着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也有过重要的启迪,直到清代的袁枚等人的散文中仍可以见到他的影子。 水调歌头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