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9年6个月
访问:?
文章:1727篇

个人描述


以博客的形式,写一部《并非我一个人的故事》。写自己,是写心路的蹉跎;写他人,是写时代的颤栗。在历史的面前,我献上的是一束圣洁的鲜花。
本博所发表的文章均为本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乐山三苏祠怀古(行走成都之五)

分类:我的游记
2017-02-05 07:47 阅读(?)评论(0)

三苏祠位于乐山青衣江畔,曾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明代洪武年间宅为祠。三苏祠,遍植翠竹,间有参天古树,绿水滢回,池沼亭榭。正殿内陈列着三苏父子的全身雕塑,一个个气宇非凡。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中的苏洵,被称为老苏,号老泉,三字经中写有他的故事。据说苏洵少年时“游荡”不学,在夫人程氏的勉励下,27岁时才发奋读书。他曾三次赴京考取进士,全都名落孙山,却从未灰心,持之以恒,积 20年不懈的努力,写下多篇宏篇大论,并带领苏轼、苏辙两个儿子再赴京师,一举成名,父子三人同时登第。

小苏,即是苏轼的弟弟苏辙,擅长政论与史论,于父亲和兄长同时进京,夺得进士头衔。他出使过契丹,出任过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要职,后遭王安石排挤离开朝政。隐居后,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写作参禅终老,

苏轼,人称大苏,号东坡,自幼聪慧,7岁知书,10岁能文。嘉佑元年,苏洵带着21岁的他和19岁的弟弟,自偏僻的眉山,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极其欣赏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并且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

正当苏家父子名动京师,准备一展身手之时,突然传来了苏轼母亲病故的噩耗,兄弟二人只好随父回乡奔丧。守孝三年,苏家父子重返京城,高管的坐,骏马得骑。不幸的是苏洵病逝,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又得扶柩还乡,三年后,再次回京,此刻,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甚嚣尘上。因为反对变法,苏轼不得不离开京城,被贬至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人生仕途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他被莫须有地诬陷为对皇帝不忠,那可是一个必遭灭门的大罪,幸亏有宋一代,真龙天子们一直坚守着的太祖赵匡胤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躲过劫难。被贬黄州,苏轼至混了个民间自卫队副队长的职务,如此悲凉的环境下,东坡先生依旧豪气云天,寄情山水,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宋哲宗继位,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遭到打压,苏轼以礼部郎中的身份被召还朝,却因对旧党执政方略予以抨击,再遭诬陷,贬至海南。于是,一叶孤舟就将这位62岁的苏老先生送到了海南岛的儋州。乐观豁达的苏轼,又把儋州作为了人生的第二故乡,他在那里办学堂,成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65岁那年,苏轼被赦北归,行至江苏常州,不幸离世。一代文豪,就这样将尸骨永远的安葬在今河南郏县,将不朽的精神和文化留给了历史和后人。

苏轼一生,官场上屡遭不幸,却在文、诗、词三个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他在书法、绘画、医药、烹饪、水利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和贡献。他的那种进退自如,荣辱不惊的处事风格,以及在磨难中,依然以旷达乐观的眼光和心情,去拥抱大千世界的博大胸怀,从万事万物中寻找大美的修为,绝对不愧为一代代后辈学人的楷模。

在我之心中,苏轼才是地地道道的文学巨匠,他那委婉中凝结着豪放的气质,落笔千钧的文字功力,古往今来,几人可比?他那雄浑绚丽的文风,将豪放与婉约融成一脉,影响过自他之后的一代又一代天才的青年,他不但影响着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也有过重要的启迪,直到清代的袁枚等人的散文中仍可以见到他的影子。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一读这些穿越星空,江海高山一般的文字,苏轼的名字,在我们的眼前,永远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同样难以逾越的还有他的情怀,他的心智,他对人间万物一视同仁的专注和热爱。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