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太原-晋祠游览从太原的历史名人说起 多次去过山西太原,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山西省简称“晋”,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太原城始建于春秋晋定公十五年,即公元前497年,时称为晋阳邑,前秦战国初为赵国的古都。五胡十六国时的前赵、后燕、前燕、前秦,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北齐都曾将太原做为国都。 隋朝时,晋阳在全国的地位仅次于长安、洛阳之后的第三大城市。唐王朝发端于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唐朝建立之初就封晋阳为北都,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唐代“三都”。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亦以今天的太原为国都。 如此的发展轨迹,注定了这里必将是名人辈出,历史厚重,文化璀璨。战国名将廉颇,唐代宰相狄仁杰,唐代大诗人白居、王翰、王昌龄、王之涣,宋代名将呼延赞、杨延昭,书画家米芾,《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等都是太原人。 太原近代史上,有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人物,就是民国时期的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阎锡山一直都是个被大陆人骂得狗血喷头的人物。近年来,随着对偏颇历史观的纠正,人们开始对阎锡山其人其事有了新的解读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的一个地主兼商业贷款者的家庭里。1902年,他在山西武备学堂接受了3年军事教育后,又于1904年被清政府选送日本学习5年军事。 阎锡山在日本留学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与李烈钧、程潜等28人成立铁血丈夫团,这些人在辛亥革命时期,大多是各省起义的主要军事领导者。 1907年,阎锡山尊孙中山之令,与好友赵戴文一起,凭坚定的意志和灵活的手段,将炸弹带回国内。回到山西后,阎锡山一面致力于训练新军,培植亲信;一面成立“俱乐部”,结交革命党人,宣传革命,为推翻满清帝制殚精竭虑。 1909年,阎锡山应清廷招考,得中举人,这样的身份对他的革命工作凭空增添了一层保护色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消息传到山西后,阎锡山率领革命党人随即发动武装起义,攻占山西巡抚署,革命成功,阎锡山被推举为大都督,继而独揽了山西军政大权。 1928年4月,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举行“二次北伐”,击败了奉系军阀。至年底“东北易帜”,中华民国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军进窥绥东,阎锡山提出了“守土抗战”的口号。 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后,对阎锡山开展了强大的政治攻势,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中共派周恩来与蒋介石谈判的同时,也派人与阎锡山谈判,渗入以他为会长的牺盟会中。阎锡山解除了对陕北的经济封锁,双方开始了商业往来。大批的粮食、布匹等各种物资经过阎锡山的地盘得以畅通无阻地进入陕北苏区。 阎锡山同意八路军以五台山、管涔山、太行山、吕梁山等为依托,开展广泛的敌后游击战争,不曾想这些原本是游击战的地方,很快就成了共产党人牢固控制的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上建立了苏维埃式的管理模式。 1937年3月,中共在太原新满城街30号设立电台,共产党员彭雪枫以上海某公司“副总经理”的身份在阎锡山的庇护下公开活动,从此,山西太原与陕北延安有了不受干扰的空中联系。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山西大地形成了阎锡山和中共共同治理的局面,随着后者的日益做大,到抗日战争结束前,阎锡山占领的地盘寥寥无几。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大打出手时,阎锡山非常清楚,在抗战中几乎耗尽了最后气力的国军,绝对无法与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了共军抗衡,但是他却不知出于怎样的考量,还是什么事情让他伤透了心,或许是世界观的不可调和,他坚定地拒绝了曾经恩惠过的共产党人抛来的橄榄枝。 1949年3月,共军兵临太原城下,阎锡山狼狈逃离太原,离开了他费尽心机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同年5月,阎锡山在广州就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长,1960年,病逝于台北。 在我和徐舰兵等人山西游的回程路上,曾经绕路走访过阎锡山的故居,坐落在山西省定襄县东北22公里处的河边镇,东北距五台山100公里,西南至太原120公里的一个乡村宅院。 这该宅院始建于1913年,完成于1937年,整个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占地面积33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包括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东西花园等大小院落27个,当时房屋800余间,现存房屋700余间。 我等一行到达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天空布满乌云,游人极少。由于从小所接受教育的影响,怀着对阎锡山没有多少善意心态,在几个院落里漫不经心地转了转就离开了。如今仔细想想,阎锡山的故居还是很不错的,建筑格局变幻谲奇,鲜明的民俗色彩,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展示的是其独特的文化和美学价值。 太原印象 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太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史载有“控山带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盛誉。到清代,太原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 北宋之前,太原的前身晋阳城,在今天太原城西南古城营村一带。宋太平兴国四年,也就是公元前979年,北宋灭掉了北汉政权,宋太宗赵光义用火烧和水淹的毒辣手段,将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晋阳城变为了废墟。 不知为何,我这个喜欢为悲催历史动容的人,却没有去晋阳古城凭吊,我觉得那里的阴气应该是极其强盛,且不说被赵光义那个坏蛋火烧水淹下的冤魂,就五胡乱中华和五代十国,乃至几乎中华大地所有政权更迭时,古晋阳及周边的大地从来都是被屠戮的人间地狱。 太原位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东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吕梁山屏障,黄河的重要支流汾河横贯全市。记得又一次,我独自去太原出差,朋友们曾带我夜游汾河,一座座色彩缤纷的桥,在明月星光的拥抱下,是那么宁静和璀璨,回眸一瞥,心都醉了。 太原这座城市很现代,很美观,每次前往,大都有公事在身,除了汾河之夜的桥给我留有美好的记忆外,印象最深的还有太原的双塔寺。“双塔凌霄”乃太原的城市坐标,若果没有去那里到访,岂敢在人前说自己与太原有过几面之交。至于晋祠,因为离太原市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必须专程前往。 晋祠印象 1997年春夏之交,我和好友徐舰兵、邓英贤、杨盛友、管文君等人前往石家庄、太原、平遥一带自驾旅行。清晨从北京出发,于石家庄小憩,然后绕过太原,直奔晋祠而去。 若知晋祠,需从它的源头说起。周成王按照叔叔周公旦的建议,把弟弟叔虞派到现在的太原一域做了唐国的候。叔虞为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后人为了纪念叔虞的功德,建了座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北齐天保年间,文宣王高洋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明朝嘉靖皇帝也都在晋祠大兴土木,晋祠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以至于喜欢文化旅游的人,宁肯舍去太原城,也要来晋祠一游。 我和徐舰兵等人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太原之旅,只游晋祠。当日下午2点多钟,我们自驾的两辆小车终于停在了晋祠的大门前。举目相望,数百间殿、堂、楼、阁、亭、台、桥、榭林立在绿色葱茏之中。 请一导游,带着我们从中门进入,水镜台、依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圣母殿,这些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造诣甚高。 北部的文昌宫、东岳祠、唐叔虞祠、吕祖阁等建筑,大都因地制宜,崇楼高阁,错落有致。南部的三圣祠、难老泉亭、水母楼、公输子祠等建筑,皆是楼台耸峙,泉水绕流,颇具江南园林的风韵。 晋祠以雄伟的建族群,高超的塑像艺术而闻名,其中被称为国宝的圣母殿、鱼沼飞梁,难老泉、侍女像、齐年柏尤最为有名。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殿中所敬奉的圣母,原名邑姜,是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树虞的母亲。 圣母居中端坐,凤冠蟒袍,霞帔珠璎,仪表端庄。其两侧的42尊彩塑分别是宦官、女官和侍女的塑像。这些塑像尤为逼真,一个个情态各异,或幽怨,或天真,或可爱,或冥想,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圣母殿前有个鱼沼飞梁,被导游说得神乎其神,在我看来,那不过是沼池上十字形的小桥而已。圣母殿北面有株大树,据说其年轮可以转到2700年前的周朝。 晋祠有一楼阁,因楼内有一尊铜铸的水母像,故称水母楼,神态自若,朴实逼真,恰如以村妇模样。水母楼中几座塑像,手法纯熟细腻,是明代雕塑中比较优秀的作品。 水母的形象是根据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塑造的。相传在很久以前,晋祠附近的老百姓吃水困难,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担水。 有一农家媳妇为人十分善良,却遇到了个狠毒婆婆,每天在太阳下山前必须担十担水回,否则,非打即骂。 又一次,知道天黑了才挑到第九担,却来了个骑驴的老者向她讨水喝,这个大肚子老汉和坐下的驴咕嘟嘟就把农家媳妇两桶水喝了个精光。可怜的农家媳妇没有任何的责怪,就拾起两个空桶继续到很远的地方去继续担水。 老者对农家媳妇说:“你是个好人,我送你根鞭子吧把它插在水缸里,就不用再去挑水了。”农家媳妇回家一试,果然灵验。狠心的婆婆出于嫉妒,趁媳妇不在家就把鞭子在水缸里胡乱搅动起来,结果水缸里水喷溢不止,整个村庄随时都有被淹没的危险。危急关头,匆匆跑回家里的农家媳妇把一个坐垫扔在水缸上,顺势就坐了上去。 缸里的水流霎时变小,变成了涓涓溪流,就成了今天的晋祠泉水。 而后人为了感念这位农家媳妇的功德,尊称她为“水母娘娘”,还塑了一尊像来纪念她,让她一直坐在泉水上。 晋祠里有个无字碑,据说此碑乃宋太祖赵光义叫人在他死后立在这里的。赵光义仿照李世民御笔钦书的《仅此之铭并序》,为自己写了篇《太平兴国碑》碑文,吹嘘自己灭北汉、建大宋的“功绩”。但是,当地的老百姓却不买他的账,大家都知道他攻占晋阳后,他强令城里的老百姓迁出城外,然后放火烧了晋阳城,同时又引汾、晋之水湮灭了这座千年古城,害死了兄长宋高宗赵匡胤强行登基,又将先皇的几个儿子逐一杀害。赵光义的野蛮举措,激起了晋阳人民的极大愤慨。人们见到《太平兴国碑》就不断用石砸刀刮,久而久之,碑文一字不胜,就变成了无字碑了。 我等一行于晋祠游览时,竟然发现这里还是一个王姓同胞寻根祭祖的地方。晋祠里的晋溪书院是一个叫王琼的人修建的,后来倾废。20世纪90年代,应海外王氏宗亲的请求,在社会各界的定力捐助下,晋溪书院得以全面翻修,并在园内开辟建祠堂,以供奉太原王氏始祖王子乔,于是,这里就成了海内外太原王氏寻根祭祖的活动场所。 我等一行中的老王,一看有这里竟是他的根脉之地,觉得很有面子,就在王氏茶馆里请大家喝茶,大家一边喝茶一边吹吹自己姓氏的中有名人物,杨盛友家姓中有杨家将,徐舰兵家姓中有徐懋功和徐达,邓英贤家姓中有当朝总设计师邓某;管文君家姓中有春秋时代大名鼎鼎的管仲;王姓就不必说了,这里那个王子乔的居所;唯独我这高姓人家,北齐年间倒也是出了高洋和高纬两个皇帝,却都是有名的坏蛋。 可就是这两个坏蛋,高洋在这里建过楼观,挖过池塘;高纬曾将晋祠改成了“大崇黄寺”。另一个很不是东西的后晋高祖石敬瑭,把“大崇黄寺”改成了“兴安王庙”,直到宋太祖赵光义的时代,晋祠的名字才得以重新恢复。 在王家茶社一顿神吹胡侃后,我等一行说说笑笑地离开了晋祠,继续驱车向陕西平遥一路挺进。
最后修改于 2021-01-25 08:39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平遥-乔大院-王家大院游
下一篇:碧水丹霞武夷山(上篇)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