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9年5个月
访问:?
文章:1727篇

个人描述


以博客的形式,写一部《并非我一个人的故事》。写自己,是写心路的蹉跎;写他人,是写时代的颤栗。在历史的面前,我献上的是一束圣洁的鲜花。
本博所发表的文章均为本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平遥-乔大院-王家大院游

分类:我的游记
2021-01-26 08:59 阅读(?)评论(0)


离开太原晋祠,很快就进入山西晋中地界。晋中,春秋时代属于赵国,秦汉以后属太原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分属于晋鲁豫、晋察冀和晋绥三个边区,现为晋中市。

晋中是晋商文化的摇篮,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此次晋中之行,首选平遥古城。平遥,旧称“古陶”,始建于周宣王时期,自秦朝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县治所在地,明清两朝得以扩建。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杰出的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的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副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1997年春夏之际,我和同行的朋友驱车从平遥北门入城,于宾馆安顿下来之后,就到街上寻了一家本地特色的小饭馆。要想衣食无忧,有钱才是硬道理,平遥人都很有钱,所以从过去到今天,这里一直都是吃货们的天堂。

晚饭后闲逛的地方是平遥南大街,这里是平遥县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明清风格的店铺,涂满了文化的色泽,路上行人大都是远方的客人。清代中叶,这里商业兴隆,票号兴起,为平遥古城创造过非凡的历史。

这条街在我等人走过12年后,竟然入选了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为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

次日清晨,我与同行者直奔平遥古城墙,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级城墙,最初用黄土堆成,明洪武三年扩建时,人们在原有旧墙外包了一层砖。而后在多次维修过程中,又更新了城楼,增修了瓮城等建筑。

漫步于古城墙上,视野极其开阔,整座旧城尽收眼底,城墙的明清时代的大炮锈迹斑驳。登此楼也,难免想到北京的古城墙,不知比平遥古城墙雄伟壮观多少倍,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得踪迹皆无。古建筑学家梁思成痛心疾首地加以阻挠,被认为一定是怀有不可告人目的的政治问题。

站在古城墙上向城内关看,整个平遥城就像是一只大乌龟。这是一座按照中国汉文化传统思维布局而成小城,在封闭的城池里,以市楼为中心,四条大街,八条小街,七十二条小巷,经纬交织在一起,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条。

城内古民居大都是清一色的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小部分砖砌窑洞式的民宅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城内的大小庙宇,老式铺面鳞次栉比,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以原汁原味的笔触,勾勒出了明清两个朝代,平遥古城市井繁华的风貌。

平遥城有六道古城门,东西各二。整个城墙围成了乌龟状。南城门为龟头,北城门为龟尾,东西四门为龟的四足。我等是从龟尾的北门登上城墙,边说边笑地沿西面的城墙走到龟头的南门。

走下城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参观这里的票号,票号是一种专门经营钱钞汇兑的业务机构。平遥票号兴起于清代中叶,雷履泰开设的“日升昌”名满天下。离开南城门,并没有多远的路就来到了 “日升昌”票号的旧址。三进院落,坐北朝南,中间为通道,两边是铺面,后面建筑是存放银元宝的地方。

平遥的票号的出现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的伟大贡献就是人们外出时不再用为携带银两而犯愁,凭一张银票,就可行走天下,票号的兴旺,让押镖的行业彻底灭火。

我们所游览的平遥“日升昌”是该票号系统的总部,其分号遍及当时国内各大城市。“日升昌”票号曾以“天下第一号”和“汇通天下”招牌而闻名,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发展达到了顶峰。清末,随着银行兴起,票号的风光不再,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从“日升昌”票号的旧址出来,我等又在超山书院、雷履泰故居、古县衙,还有一个忘记了名字的彩陶馆周有一番,然后来到了昨天晚上漫步时曾经有过照面的市楼前。这是一座木制结构的楼宇,楼体造型美观,楼顶铺盖着黄绿彩色的琉璃瓦,南端花纹成双喜字,北端花纹成寿字,阳光下光彩夺目。

离开市楼,平遥古城的全部旅程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途径尚在修复中的双林寺。双林寺是元明两朝,彩塑技艺的精华所,现存彩塑两千多尊,大小不等,形神兼备,各具特色。寺中的唐槐树、宋碑、明钟、彩塑,记忆古代建筑都是稀世之宝。

不用门票,没有解说,于梦醒时分的双林寺内兜了一个圆圈,一行人就怀中急不可耐的心情驱车直奔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没有问世之前,很少有人知道乔家大院这个名字,一部电影就将山西杞县境内这座巨大的私人宅院变成了著名的旅游景区。乔家大院所在的祁县,古称昭余,公元前556年,晋平公将祁地赐给了祁黄羊为食邑,祁县因此而的名。

由于我们的孤陋寡闻,在前往乔家大院途中,遗憾地错过了渠氏宅院游览。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国内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 8个大院,19个小院,240间房屋,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巍峨壮观,堆金沥粉,彩绘华丽,雕刻精美,造诣颇深,令人叹为观止。

渠家大院的创始人渠本翘乃山西商界名流,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著名代表人物。清道光、咸丰年间,渠氏家族作为商界巨头,其商业资本曾高达1000万两白银。

渠本翘,光绪十八年的进士,被委任内阁中书,光绪十九年,又以外务部司员派驻日本横滨领事;之后,清政府又授其三品京堂候补。渠本翘因不满清廷腐败,逐弃政从商,成为那个时代的金融翘楚。

1910年,渠本翘被清廷任命为山西大学监督。

错过了渠家大院的游览,但在此多年后,我们有幸在电视剧《昌晋源票号》中看到桥本楚的生命历程。令我惶恐不安是涉及到晋商发展史的电影电视剧,无论怎样惊心动魄,都没有涉及到一个实质问题,那就是这些大院为什么统统在一夜之间与原来持有者没有了任何关系?

说句实在话,我们好不容易才到达乔家大院,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房子和悬挂着的大红灯笼就离开了,对于乔家大院的主人是如何聚集如此巨大财富的历史还是近几年才通过各种影视作品,相关资料揭示才慢慢有所了解的。

乔家大院,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共6个大院,19个小院,三面临街的碉堡式建筑,封闭的砖墙上有垛口、更楼、眺阁。乔家大院外观端庄威严,内部装饰富丽堂皇。这种格式是中国近代封建大家族的居住形式的经典代表。大院里藏有各个朝代的名人字画巨多,质量之高,令人瞠目。

如今,大家都知道乔家大院的缔造者是乔家第三代掌门人乔致庸,可是他的爷爷乔贵发才是这座大院真正的奠基者。贫苦农民家庭出身,迫于生计在乾隆元年离开家乡,在内蒙古的一家小当铺里做跑腿伙计,10年后,乔贵发靠省吃俭用攒下了一点积蓄,便去包头开了一家小店。

随着包头的经济发展,乔贵发的生意越做越强,经过多年经营,鼎盛时期乔家的产业遍布国内多个大城市。乔贵发从一个穷孩子闯荡成为晋商里屈指可数的人物,他的一生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清朝末年,在这个大院里诞生了一个商业奇才,这个就是乔贵发的孙子乔致庸, 在他的努力下,家族生意日渐兴隆,至清末,乔氏家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已达到数千万两白银。乔致庸原本就是读书之人,只因兄长早逝,才中断仕途,走进商界。

乔致庸不仅自己精于生意,而且独具慧眼,知人善任,当年金融界奇才于阎维藩落魄之际,乔致庸托以重任,倾心相托哦,阎维藩知恩图报,殚精竭虑,使乔家的票号后来居上。

乔致庸严厉治家,凡是乔氏子孙,不准吸毒,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赌博,不准冶游,不准酗酒。这些家规既杜绝了祸起萧墙的根由,又成为家庭持盈保泰的保证。

乔致庸情商极高,与官府和业界人士多有交往,乔家结交的官员,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地方官员。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都曾得到过乔家的资金关照,成为乔家发展的强大后盾。

庚子事变,慈禧带着光绪皇帝西逃,途径山西时,她的行营就设在乔家设在祁县大德通号,乔致庸顺势借给清廷40万银两。慈禧太后也投桃报李,让山西巡抚丁宝铨把她题写的“福种琅嬛”挂在了乔家大院的门楣上。

料想不到的是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大清王朝拖欠乔家的数目巨大的白银,也都随着革命一声炮响化为了乌有。由于乔家在晚清时代的一次义举,乔家大院这座超大建筑才完好吴顺地保存下来。

当年,闹义和团时,毓贤总督的山西大地成了重灾区,好多洋人和中国教徒被杀。此间,从太原逃出了7名意大利修女,辗转来到祁县,被乔致庸救走。意大利政府非常感动,派人给乔家送来了一个国旗。日本军队扫荡晋中时,见乔家大院门前悬挂着同盟国的国旗,就绕行而去。

后来,革命政权建立了,大院里的主人都辗转去了南方,只留下仆人看守这个空荡荡的大的宅院。再后来,这座大院与原来的主人已经没有任何的关系了。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我等晋中之旅的最后一个去处,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境内,也是一处规模庞大的民居建筑群。王家大院是当今极少见的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宅大型建筑群,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于清代前期所建。王家大院由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

王家是在元代仁宗皇庆元年从太原迁来。第一代始祖王实以做豆腐起家,其后,王家子孙宗支繁衍,建成巨族,不仅置产经商,家业累巨,而且加官进爵,步入官场,成为以商兴业,以文学著,以官宦显的豪门望族。

与刚刚游览过的乔家大院相比,王家大院或许更加气派,不仅是建筑的宏大,还有这个家族在官场上人才辈出,声名显赫。清代康熙、乾隆、嘉庆年间,王家人通过参与科考、捐保,以及祖德阴袭三种途径,获五品至二品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官员达42人之多,跻身于儒林登仕籍这至少50余人,另有贡生、监生、生员125人。

王氏数代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后,以重金招聘能工巧匠,修建舒适豪华的住宅。从顺治到嘉庆年间,在将近200年的时间内,先后建起三巷五堡一条街,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

乾隆年间是王家鼎盛时期,先后建起了“东南堡”“下南堡”“红门堡”三个大型住宅区。嘉庆十六年,又修建了高家崖堡建族群,两处共有大小院落54座,房屋1052间。清朝中叶,王家还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节孝牌坊外,其余为功德坊、忠义坊等。

王家大院布局合理,构思独特,这里的建筑风格既有北方建筑雄伟,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整个大院之中,绘画、书法、诗文融于一炉,人物、花卉、禽兽雕刻汇于一体,姿态秀美,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上世纪三十年代,王氏家族中王钦证是个卓有远见的高人,以最好的时机,恰到好处地将门庭若市的商号全都变卖,然后举家南迁。至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家,历经600年的奋发与辉煌,终于衰败、破落、销声匿迹了。

结束了王家大院的游览同时,开启我们驾车返京的行程。漫长的归途,坐在车里的我除了打盹,就是回味着晋中之行的所见所闻,还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我们所看过的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尽管院内的陈列品及展示的内容各有不同,但其共同之处则是像当代展示出晋商文化,展示出了晋商历史上的辉煌。

晋中,历史上曾经有过百年的辉煌。这种辉煌,既是商业的辉煌、金融业的辉煌、运输业的辉煌,也是商业文化的辉煌、金融文化的辉煌。

应当说,在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为历代王朝薪火相承。明朝建立后,迫于蒙古的侵扰,才设立“九边”重镇,山西的商人不失时机的跟进了那里的经济发展和建设。

大同和太原同属九边重镇,晋中商人凭借靠近边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最先获利,并很快发展起来。当时,国内著名的两大商人集团是山西的“晋商”和安徽的“徽商”。其中,晋商的势力最强。

到明末,晋商成为雄踞海内的最大商帮,至清代发到到鼎盛,晋商分号遍及中国各大中城市。清朝中叶,票号从山西平遥兴起,到清末,票号极盛,在日本东京、大阪、神户,俄罗斯的莫斯科、新加坡等地开办业务,基本上垄断了全中国的汇兑业务。

在晋商辉煌时期,山西票号还涉足政界,甚至承担起清政府金融支柱的重要角色,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写下了隆重的一笔。在晋商之中,平遥、祁县、太古、榆次、介休的商人最为出色,太古曹家生意最兴盛时,640多个商号遍布国内各地,雇员达3.7万余人。

由太古王家,祁县史家、张家创办的大盛魁商号,仅商队骆驼就有近2万头,浩浩荡荡的骆驼队行走于戈壁大漠,几乎全部垄断了内蒙古牧区市场。

晋商的辉煌,除去历史提供的机遇外,也是以晋中人放弃了几代人的仕途而换来的。清朝统治中国的200多年中,山西没有一名状元入仕;而在经商中,晋中人则源源不断地向商界选送优秀人才。晋商在商界称雄数百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怪圈。

在祁县乔家、曹家、和榆次常家,形成了较高文化素质的商人群体。乔家大院的中兴财东乔致庸,考取秀才后投笔从商,继承祖业,大展宏图,经历了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把乔家拓展成为誉满华夏的大商号。

渠家的渠本翘曾进士及第,任内阁中书等职,最后,还是弃官从商,成为山西官商。行走于晋中大地,由富商们建起了一幢幢豪宅大院,代表着山西历史上的无限辉煌,是大院文化的基础与源头。

返回北京的途中,除了在阎锡山的故居短暂逗留,在石家庄路边大排档填充一下饥肠辘辘的囊外外,基本是在对晋商和晋商文化的回望中,与奔驰的小轿车内度过。

 

 

  最后修改于 2021-01-26 09:17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游说青岛 下一篇:太原-晋祠游览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